97年回流香港開拓技術轉移 港大教授夥高徒創辦 FANO Labs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李安國教授,1997年選擇由美國回流香港,為港大技術轉移開山劈石。

有志之士無論何處都能闖出一片天,訊息技術專家、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李安國教授,1997年選擇由美國回流香港,更毅然放棄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教席以及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名銜,回到當時創科發展仍相對未成熟的香港,滿載貢獻香港的決心及志氣。眨眼已歷廿五載,他見證香港回歸,近年更與高徒共同創辦有光科技(FANO Labs),為貢獻本地創科產業不遺餘力。

李安國早年在美國讀書,及後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擔任教授及研究工作長達16年,期間亦有不少世界知名大學向他招手。他笑言,「當時我作為正教授,有學生問我下一步有何計劃。再環顧身邊同事,大多已達暮年。當年我只是30多歲呢,還未想等退休。」碰巧1996年香港大學向他招手,經過與妻子多番討論,1997年他決定毅然舉家回流香港,到香港大學任教,並作為港大Versitech的第一任董事總經理,為港大的技術轉移開山劈石,「我希望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盡自己能力貢獻香港,好好創一番事業。同時亦非常感恩,能夠得到太太的支持。」

市場認知不足 科研技術轉移甚艱難

多年在美國生活、任教,乍然回到香港,李安國指各方面都未習慣:「當年香港重視教學多於科研,而在美國則相反。而我亦認為,大學教育總不能只著重教學而忽略科研。」其次,香港任大學教授,雖然制度重重,但其實都是保障大家的一個方法,「簡單而言,美國大學教授每年只有9個月出糧,其中3個月就要自己想辦法,必須更主動去爭取研究經費資助。」

他續指,當年香港理工相關的科目發展較滯後,學生一般只是退而求其次才選擇理工科目,「多年來,香港學生與外國學生最大的分別,是前者較受家長影響,較重視大學修讀科目的錢途,忽略自己興趣;而外國學生就會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喜歡該科目才選擇修讀。」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博士生與李安國教授慶祝生日合照,圖片攝於2004年。

李安國教授於2018年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學生再聚。

除了教學和研究,李安國來到香港大學亦身負重任。李表示,當年受到香港大學邀請,擔任Versitech第一任董事總經理,除了負責日常教學和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負責港大技術轉移,讓大學的科研技術進一步商品化,協助申請專利,加強落地應用。但當年香港對大學技術轉移並沒有任何概念,不少本地商業機構對大學科研的經濟價值仍一無所知。

雖然萬事起頭難,但李安國不畏艱苦,經過多年與夥伴無間合作,已先後將不少大學科研技術成功轉移到商業層面,並創立幾家公司。李安國對此有不少經驗之談:例如技術轉移要如何衡量產出和成效?投入的資金,即使商用後會收取授權費,多少才能回本?

他援引環球數據,假如大學研究預算10億港元,一般而言,最終收取授權費的比例實質只有1% – 3%,即大概1,000 – 3,000萬港元。「但其實背後仍有很多因素較難衡量,例如技術轉移後,科研環境改變,可轉化成其他商業價值,並帶動公司發展,對社會的經濟效益可能更大,例如企業需要聘請大量人才,政府庫房亦有進帳,這一切都並非單純用授權費比例及金額多寡去衡量成效。」

而李亦在大學內建立科技轉移架構,並提出多項創新的鼓勵政策,推動大學其他教授多做具商業價值的科研,並將技術轉移市場以貢獻社會。例如當技術成功轉移時,讓教授都能從中分成,分享商業利益;其次他亦多番建議大學將技術轉移,作為教授職位升遷的其中考慮標準之一,目的都是鼓勵他們多做科技轉移,讓外界看到香港的科研成果。

無憾廿五年前的一個決定

經過多年努力,李安國對近年本地創科風潮蓬勃感到欣慰,當中有賴政府政策及資金支援。而7年前,他亦與其學生溫豪夫一同創辨FANO Labs,專攻自動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處理,贏得不少獎項,並獲得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等投資,公司發展亦上軌道。

李坦言,本地創業雖然困難,如租金、人力成本高昂,尋找資金困難,但本地亦勝在有健全法制、知識產權保障、和具國際視野的人才。近年政府亦不遺餘力支持創科產業,令生態圈更趨完善。他笑指,做學術與做創業家不同,「學術研究發表,有第一無第二;但創業家有第二有第三。」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創業家要懂得與時並進,靈活解決市場痛點,才能在急速發展的科技市場站穩陣腳。

他寄語香港未來,必須開創更多創科產業,「香港除了金融、旅遊,創新科技都是非常重要!」而這廿五年間所得的,更超出了李安國當初回流香港預期的目標。被問到若是回到1997年,還會做出當初的決定?他定言:「回來香港的這25年,我沒有遺憾。即使再給我多一次機會,我都會做同一個決定。」

立即訂閱阿里足,緊貼阿里巴巴集團最新發展動向,通過新聞故事專題文章了解創新科技電子商務及智能物興議題的嶄新趨勢。

FANO Labs 有光科技 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