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本源】阿里巴巴集團業務原點—良善
本文節錄揉合阿里巴巴日常工作及文化點滴的書籍《阿里巴巴與四十大道》的內容,探討阿里巴巴業務與文化的良善。另一篇文章以人為本,縱觀「阿里小二」人性本善的可愛之處。
延伸閱讀:【探索本源】從見義勇為看阿里小二的人性本善
從20年前的一家寂寂無聞的杭州初創公司,一路走到今天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數字經濟體,外界許多人都探尋著阿里巴巴集團諸多先河業務是如何誕生。雖然每一條業務綫,每一項產品服務都有其誕生的特殊原因,但初衷都繫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集團使命,原點正是阿里巴巴的良善。
每一位阿里巴巴集團的員工都會自稱小二,集團價值觀之一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員工就是代表著阿里巴巴集團上下,以服務好客戶為首要。以小二謙稱,本質也是從良善出發。在「阿里小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道》作者趙先超的眼中,阿里巴巴的業務究其根源來自設計者內心深處「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情節。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兼合伙人之一馬雲曾經表示:「阿里巴巴要做一家好公司」。成為強大的公司不容易,做好公司更難;強大公司是商業能力決定的,好公司是擔當、責任和良善決定的,這不僅源於在商業上的成功,更源於一直解决社會問題的初心和實踐。
在一眾「阿里小二」眼中,馬雲始終是「人性本善」的堅守者,皆因他十多歲開始便在杭州西湖邊跟外國人打交道、做導遊、學英語,接觸的都是陌生人,偶遇成友。1980年7月,馬雲邂逅來自澳洲的遊客Ken Morley,雙方自此成為筆友,即使Ken Morley在2004年過世後,友情仍舊延續,馬雲在對方的家鄉澳洲紐卡素大學成立「馬&莫利獎學金」(The Ma & Morley Scholarship),一圓Ken Morley沒上過大學的遺憾。這個故事是人與人之間實踐良善的一條通路: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相濡以沫—感恩社會。
人性若本善 業務路徑依歸信任
人性本善或本惡,關鍵不在於答案本身,而在於你相信什麼。相信人性本惡的,業務設計的原始路徑自然以防範為主;相信人性本善,路徑設計自然以信任為主。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之一,為支付寶編寫第一行代碼的螞蟻金服支付寶事業群總裁倪行軍曾經如此說道:「只有相信人原本良善,才會認為陌生人之間可以建立信任—有了這個思維邏輯,就可以圍繞信任建立創辦淘寶、支付寶、芝麻信用。」支付寶是技術產品,但前提設定在於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良善的。
倪行軍曾經說過,阿里巴巴當年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入職都有正式的拜師儀式,如今阿里巴巴有超過十萬名員工,雖然拜師儀式淡出了,還是會為新員工入職時安排一名師兄,由師兄言傳身教,讓新員工慢慢體會甚麼叫「相信相信」,甚麼是「因為信任,所以簡單」,甚麼叫「有情有義」和「阿里味」。慢慢體會著,新員工變成師兄,迎來他的「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陳、十年馨(分別對應入職一、三、五及十年)」。
「有情有義」,何為情何為義?阿里巴巴想傳達的情意不是拉幫結派或山頭文化,而是摘自金庸小說所表達的「俠之大者,利國利民」,放在現實工作場景中,就是互信、透明、簡單、可信賴的協作,追尋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
甚至為了解决社會問題,阿里巴巴踏足很多跟業務無關的舉動.通過支付寶「團圓」系統,很多被拐走的孩子重新找到父母;通過扶貧,阿里巴巴讓中國800個貧困村都變成了「淘寶村」。沒有良善的文化,豈有如此成就?
2017年底,阿里巴巴集團所有合伙人浩浩蕩盪趕到螞蟻金服位於杭州的大本營「Z空間」,當時36位合夥人(目前增至38位)相約一起做一件事,也是自集團2014年在美國上市之後,集團合夥人再度全體亮相—成立「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正式把社會脫貧列為阿里巴巴戰略業務,投入100億元人民幣去做一件事: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早在阿里巴巴創立之初,十八位創辦人就決定每年把集團營業額的千分之三投入公益,當年的阿里巴巴尚未錄得盈利,而在2017年成立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之際宣布投入的100億資金,一部分出自千分之三營業額,其餘由集團合夥人及阿里員工一同集資。這個脫貧基金由馬雲擔任主席,張勇、蔡崇信、彭蕾、井賢棟4員「大將級」集團合夥人任副主席,以往阿里巴巴任何重大業務架構或組織升級,都沒有如此高規格,對扶貧項目的高度重視不言而喻。
阿里巴巴集團2003年創辦淘寶之初,並沒有盈利路徑,其時正值非典型肺炎肆虐,阿里人在最煎熬的時刻,看到「魔豆媽媽」在淘寶創業開店的故事(2004年一位年輕患癌母親周麗紅在淘寶開店養活女兒的故事),更加堅定地認為:哪怕找不到盈利模式,也要做下去。為甚麼?因為有情有義,有社會意義,淘寶能解決就業,能讓癌症病人也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一個在床上不能動的病人,都能做生意,能養活家,這就是淘寶的巨大價值,這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就是良善,一群人與一個社會的良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