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倡議成立「羅漢堂」 馬雲︰希望為全世界服務

由阿里巴巴倡議、全球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領域的頂尖學者們共同發起的研究機構「羅漢堂」,於6月26日在杭州成立。
由阿里巴巴倡議、全球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領域的頂尖學者們共同發起的研究機構「羅漢堂」,於6月26日在杭州成立。

當今世界,新技術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是拯救還是毀滅人類文明?關於未來,我們總是有很多的問題,還會有些擔心。或許很快,我們將有一些答案。

6月26日,由阿里巴巴倡議、全球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領域的頂尖學者們共同發起的研究機構「羅漢堂」在杭州成立,學者們將一起研究與科技創新伴生的社會經濟形態變化等課題。而羅漢堂的研究成果將為全社會服務。

與達摩院互補  助社會適應新科技時代

根據「羅漢堂使命宣言」(見下面全文),羅漢堂有兩個使命︰「一是理解數字技術如何幫助實現社會共同利益。其次是幫助建立一個廣泛的研究社區,聚合共識與力量,為解決新問題提供新範式。為此,羅漢堂將秉承科學研究的開放精神,以正直、包容、多元的原則獨立運作。」

事實上,阿里巴巴在2017年10月成立了「阿里巴巴達摩院」(下稱「達摩院」),3年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探索前沿科技,希望做到「以科技創新世界」。然而,科技快速進步,總會伴生出經濟和社會形態、社會治理、人們生活方式等各領域的變革。那麼,社會各個層面應該如何預見、擁抱和適應這些變革?這些課題將由羅漢堂來進行研究。可以說,達摩院是研究解決未來問題的先進生產力,羅漢堂是研究隨之而來的生產關係。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日前與羅漢堂一眾專家交流。他指出,阿里巴巴達摩院致力於讓科技變得更普惠。而羅漢堂則要幫助人們理解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從中受益。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與全球頂級學者問計人類未來。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與全球頂級學者問計人類未來。

他說︰「科技的高速進步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好處的同時,更要理解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挑戰並思考解決方案。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阿里巴巴有責任傾盡全力研究如何幫助社會適應科技進步並迎接隨之而來的挑戰。這也是我們倡議成立羅漢堂的初衷。」

雲集頂尖學者  逐步從經濟延至更廣範疇

阿里巴巴成立的時候就說過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馬雲續說︰「我希望達摩院和羅漢堂能比阿里巴巴活的更久。希望對社會和未來的責任感能夠長存。羅漢堂不為阿里巴巴服務,而是為了未來,為全世界服務。非常感謝羅漢堂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們加入這個開放的獨立研究平台,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加入。」

羅漢堂學術委員會首批委員會委員由15名全球頂尖學者,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獎者;目前委員會以經濟學家為主,初期集中於數字經濟範疇,未來會邀請更多全球頂尖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等跨學科、多領域的學者加入。

馬雲表示,阿里巴巴達摩院致力於讓科技變得更普惠。而羅漢堂則要幫助人們理解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從中受益。
馬雲表示,阿里巴巴達摩院致力於讓科技變得更普惠。而羅漢堂則要幫助人們理解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從中受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Bendheim金融中心主任Markus Brunnermeier(馬科斯‧布魯納米爾)表示,加入羅漢堂的初衷,是因為意識到了正在發生的重大技術變革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須要審慎考慮如何面對變化,制定相應的規則、制度來界定技術的邊界。新技術將永遠為社會和機遇帶來新的挑戰。但是,人們不應因為可能存在挑戰而拒絕新的機會。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及金融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學術院長熊偉也直言,未來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是來自於新技術的出現對經濟發展的革命性意義。新的平台不斷湧現,很多是跨行業的,其運作模式也各有創新,對於監管和法規的制定都有很大的挑戰,這將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熊偉特別指出,中國有特殊的機制環境,與海外很不一樣。這決定了數字經濟在中國的發展跟海外採取的途徑和方式是也不盡相同,需要對中國的平台有進行系統的、比較式的研究。

長江商學院教授許成鋼說,羅漢堂的成立對於瞭解中國的經濟發展很重要,可以幫助整個社會上進一步瞭解數字經濟,幫助政府的進行政策制定。因為好的政策很依賴學者以及社會對現實的理解。

羅漢堂的學者們還一起發表了《羅漢堂使命宣言》。宣言稱︰「世界正在邁進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但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在爭吵與憂慮中最終清晰方向,我們的社會並未準備好應對由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機械人和其他數字技術而營造的全新的世界。社會科學家們有責任更好地協作,幫助人類社會適應這場數字革命。」

羅漢堂學術委員會首批委員名單一覽

1.Bengt Holmstrom (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契約理論的奠基人之一,201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Lars Peter Hansen(拉爾斯·彼得·漢森)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3.Alvin Roth(阿爾文·羅思)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在博弈論、市場設計與實驗經濟學取得卓越貢獻, 201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4.Christopher Pissarides(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提出並發展了針對勞動市場的搜尋和匹配理論,201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5.Michael Spence (邁克爾·斯賓塞)
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奠定信息不對稱理論基礎, 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16年度獲得孫治方經濟科學獎。

6.Thomas Sargent(托馬斯·薩金特)
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性預期學派領袖人物, 201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7.Patrick Bolton (帕特里克·博爾頓)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金融學會會士,當代最著名的金融學家之一。

8.Markus Brunnermeier(馬科斯·布魯納米爾)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Bendheim金融中心主任,致力於研究金融危機和貨幣政策。

9.Preston McAfee (普斯頓·麥法宜)
前微軟(Microsoft)首席經濟學家、前谷歌(Google)戰略技術主管、前雅虎(Yahoo)首席經濟學家,重視根據微觀經濟學基礎,提出商業戰略和競爭解決辦法。

10.Yingyi Qian(錢穎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 2009年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2016年獲得首屆中國經濟學獎。

11.Steve Tadelis (史蒂文·泰迪里斯)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前亞馬遜(Amazon)副總裁、前eBay經濟學家,致力於研究企業和市場的契約機制如何影響價值創造。

12.Neng Wang(王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研究領域包括公司金融學、宏觀經濟學、資產定價理論、私募及對冲基金等。

13.Shangjin Wei(魏尚進)
美國哥倫比亞金融學和經濟學教授,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中國經濟研究組主任。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2014年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14.Wei Xiong (熊偉)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及金融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學術院長,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Finance》聯合主編, 2015年獲孫冶方金融創新獎。

15.Chengang Xu (許成鋼)
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2013年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羅漢堂使命宣言 

世界正在邁入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和人類所經歷的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一樣,這是又一場影響深遠的立體變革。

我們總是希望,科技的變革朝著改善人類福祉的方向前進,它應該是賦能經濟,裨益消費者,鼓勵創新和利於社會治理的,它應該實現更低成本、更及時有效的服務、更廣泛的社會連接和更健康可持續的結果。

它甚至不僅僅只是對既有經濟和社會的改良,數字經濟一定會孕育出全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但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在爭吵與憂慮中最終清晰方向,我們的社會並未準備好應對由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其他數位技術而營造的全新的世界。

個體權利與社會包容,商業效率與權益公正,技術鴻溝與平等機會,政府監管與社會創新,個人隱私和公共價值,資源有限與可持續的未來……這些恒久命題,都需要我們給出全新的回應。

社會科學家們有責任更好地協作,幫助人類社會適應這場數字革命。學術界的使命就在於答疑解惑,探索未知,我們相信,一個組織良好的研究社區可以極大地促進和加速這些研究工作。

當下,是把學術思想與實踐洞見結合起來的時候了。

羅漢堂背負雙重使命而生:一是理解數字技術如何幫助實現社會共同利益。其次是幫助建立一個廣泛的研究社區,聚合共識與力量,為解決新問題提供新範式。為此,羅漢堂將秉承科學研究的開放精神,以正直、包容、多元、的原則獨立運作。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創舉,全世界有責任感的社會科學家們,我們期待您的加入!

人類 學者 數字經濟 生產力 生產關係 研究 社會 科技 經濟 經濟學 羅漢堂 諾貝爾 達摩院 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