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公開呼籲加重刑罰打擊假貨

 阿里巴巴公開呼籲加重刑罰打擊假貨
「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阿里巴巴集團向全社會公開呼籲對製假售假者加重刑罰。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門在2月27日表示,在2016年全年共排查出4495條銷售額遠超起刑點(人民幣5萬元)的製造、銷售假貨的線索,但截至目前通過公開信息能夠確認已經有刑事判決結果的僅33宗,比例僅0.7%。為此,阿里巴巴集團向全社會公開呼籲完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加重刑罰、加大打擊製造和售賣假貨的執法力度。

知識產權受到世界各地的重視,不但在政策上予以鼓勵,在法律上亦加以保護。然而,中國打擊假貨的懲罰,與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顯然過小。以美國為例,聯邦法律規定:製假售假初犯者將面臨10年以上的監禁,重犯者將面臨20年以上監禁和500萬美元的罰款,因假貨造成死亡後果的個人將會被終生監禁。而對於公司處罰就更加嚴厲,罰款高達1500萬美元。

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鄭俊芳在當天舉行的「2017年度打假工作交流會」上指出,根治假貨亟待嚴格執法、加重刑罰。她以酒駕入刑為例來說明對製造和銷售假貨嚴格執法加重刑罰的必要性。酒駕入刑曾向全社會清晰傳達信息:酒駕者必承擔嚴重後果,其震懾作用正是酒駕行為得到遏製的關鍵。她並稱:

「製假售假成本太低,是當下社會假貨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讓製假售假龐大鏈條上的每一個犯罪分子受到應有的刑事處罰,才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走向自主創新,引領未來發展的可行之路和必經之路。」

阿里巴巴通過平台治理大數據模型體系主動防控、權利人舉報、消費者投訴和神秘抽檢等方式,在去年篩查認定4495條線索,執法機關接收1184條,而公安機關能夠依據現行法規進行刑事打擊的卻只有469例。截至目前通過公開信息能夠確認已經有刑事判決結果的僅33例,比例僅0.7%。

阿里巴巴根據判決書進一步發現,已判決案例涉及47人,其中判緩期執行的有37人,比例高達79%。例如東部某省一個銷售假冒品牌女性內衣案件,法院認定其涉案金額達人民幣200多萬元,屬情節特別嚴重,而判決結果為判3緩4(即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

阿里打假不遺餘力  假貨如霧霾四方八面

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專業隊伍、每年投入超過人民幣10億元、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數據模型對製假售假進行主動防控,持續不斷投入人力物力打擊假貨。然而線下假貨源源不斷從小作坊、黑工廠中產出,正如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鄭俊芳形容,「像霧霾一樣從四面八方襲來」。同時由於目前法律規定中對製造和銷售假貨的處罰依據相對模糊、執法機關對案件定性難、定量難,立案或進入司法程序更難。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鄭俊芳表示,阿里巴巴「不惜成為製假售假者最恨的人」。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鄭俊芳表示,阿里巴巴「不惜成為製假售假者最恨的人」。

鄭俊芳以「篩子」(筲箕)做比喻:刑事打擊的筲箕太疏了,犯罪分子大多漏下去,緩刑的比例那麼高,很多製造售賣假貨的罪犯根本就沒受到有效懲罰。

向執法部門提供假貨線索之餘,阿里巴巴還在旗下電商平台攔截假貨頁面,截止2016年8月,12個月內阿里主動防控系統成功攔截的假貨頁面就有3.8億個。這些假貨雖然未能登陸阿里旗下的電商平台,但在線下仍實際存在著。企業沒有執法權,假貨源頭不除,無論線上線下,都深受其害。

阿里巴巴打假特戰隊總監葉智飛提到一個案例:2015年,阿里提供線索,聯合公安打掉一個製售假LV的組織,並拘捕了疑犯;一年後,在和公安配合成功搗破又一個製造假貨的巢穴時發現,兩宗案件居然是同一批不法分子所為。

法律落後  刑罰過輕  企業手無寸鐵

刑事處罰率不足1%背後,是現行相關法律規定存在過時、過寬、模糊和難以執行等缺陷。清華大學法學院張建偉教授表示,目前法規從結果來定罪,造成了作繭自縛的情況,很多結果無法確認,如假貨的全部銷售數額、對人身的傷害等。

公開呼籲全文鏈接
【延伸閱讀】阿里巴巴成立全球首個「大數據打假聯盟」,國際品牌紛紛加入
【延伸閱讀】阿里告售假店主索賠140萬 成中國電商首例
【延伸閱讀】阿里巴巴過去一年在打假上付出的努力
【延伸閱讀】大數據及科技協助打擊14億贗品

大數據 致力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