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堂於達沃斯發佈首份報告 聚焦數字技術與普惠增長

世界銀行行政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左一)、荷蘭馬克西馬王后(左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左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沙菲克(右二)及羅漢堂秘書長陳龍(右一)出席研討會。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攜「羅漢堂」團隊亮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佈這一全球研究機構成立以來的首份研究成果《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全文150頁的報告以中國的發展情況為例,展示數字技術為普惠性增長帶來的積極影響,亦回應技術性失業、侵犯隱私、落後的競爭政策和惡化的分配不公等社會焦慮。

世界銀行獨立評審並認可了此項報告,並與羅漢堂共同舉辦此次研討活動。聯合國秘書長普惠金融特別代表、荷蘭馬克西馬王后(HM Queen Maxima of the Netherlands),以及世界銀行行政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兼諾貝爾獎得獎者斯賓塞(Michael Spenc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沙菲克(Dame Minouche Shafik)參與演講及討論。

中國經驗的借鑒意義

羅漢堂由阿里巴巴集團於2018年6月在杭州倡議成立,志在集合全球最傑出的社會科學研究者,探討科技發展的未知疑難。這份關於數字技術的報告,由Bengt Holmström、Christopher A. Pissaride、Michael Spence 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領銜,協同羅漢堂研究團隊及數位世界一流經濟學家共同完成。半年以來,學者們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展開了一場全球學術協同研究。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兼任哈佛和斯坦福兩高校教授的斯賓塞表示:「Jack(馬雲)和我兩年前就聊到一起建立關於數字經濟和普惠增長的研究,在去年夏天成為現實。我的觀點是,在這份報告提供的洞見裏,已經蘊含了一種接近全新的、高度成熟的發展模式。 他指出,中國的實質性增長,不僅僅體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還在於將邊遠、貧困的群體與現有資源在經濟體內結合起來的速度上,比任何傳統發展模式能想像的都要快。他稱之爲「驚人的普惠增長模式」,極大地降低了創業成本。」

報告指,與此前的技術革命相比,數字革命有兩點根本性的不同之處:一是普及的低門檻;二是數字化信息的低成本和非競爭性。這兩大特性對普惠性增長具有深遠意義,經濟發展水平不再是影響技術傳播和發展的決定因素,數字技術能夠成為普惠性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未足十年,中國的電子商務已發展至全球最發達的水平,在2017年零售總額中所佔的份額高達23%。 2011年,中國和美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分別為150億美元和83億美元。而2017年,中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已經增長至22萬億美元,為美國的100多倍。

研究者們觀察到,婦女、窮人、少數民族和殘障人士等弱勢社會經濟群體,能夠在數字經濟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服務和賦能,而欠發達和偏遠地區也可能迅速縮小在市場進入方面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得以提振經濟。報告認為,中國的數字技術發展對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面對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報告強調,政府需要更多地完善監管,但也不能因過度強調風險而阻礙實驗和創新。中國的經驗表明,公共部門已經取得了合理的平衡,營造了良好的伙伴關係,一方面鼓勵創新,另一方面防範技術的濫用和控制風險。

回應失業、隱私等技術焦慮

面對技術性失業、侵犯隱私、落後的競爭政策和惡化的分配不公等社會焦慮,羅漢堂的研究者們亦一一作出回應,倡議 「必須把現實情況與妄斷推測和焦慮情緒區分開。」

技術性失業——報告認為,目前仍沒有切實的證據表明,工作消失速度已經快於工作創造速度並出現「技術性失業」。就全球而言,近30年來,勞動年齡人口已增加50%或近16億人,但全球失業率一直相對穩定。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仍然處於開發的早期階段,關於它們能否具備高級的智能仍純屬推測。報告提及,以往幾波技術變革都讓人們害怕大量失業,但最終都證明是杞人憂天。正如馬雲在報告前言中所言,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人類,因為人類擁有愛和智慧。

隱私——隱私是數字經濟時代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報告認為,由於數據共享對於數字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不需要做出絕對的選擇,而應在每一個特定的背景下權衡得失。結合在中國發生的經歷,研究者們樂觀地認為,數字技術同樣也會是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將諸如脫敏、加密和多方安全計算等技術與用戶許可程序相結合,可以解決許多與隱私有關的問題。」

分配不公——在互聯網時代,經常有人擔心高科技公司或平台型公司過於強大。對此問題,研究者一致認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這些「超級平台」的規模有多大,而在於它們的主導地位是否依然會被挑戰。以中國為例,很多平台都是可以被挑戰的:其他企業可以提供差異化替代產品;用戶也同時能選擇多個平台產品。

馬雲在研討會上表示,他發現所有人都很焦慮,擔心科技革命、擔心失去工作、擔心數據安全等等,但是沒有人擔心如果趕不上科技潮流就會失去未來。「因此,我們需要面向未來的專家,」馬雲再次提到倡議發起羅漢堂的初衷,「我們建立這個研究院是為了世界,需要專家、學者看看未來真正需要擔心什麽。而且往往焦慮在哪,機會就在哪。」

達沃斯熱議羅漢堂報告

此次,來自世界經濟論壇的120多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包括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學者、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國際組織及發展機構,與會的多位重量級嘉賓熱議都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普惠價值給予很高評價。

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Kristalina Georgieva在談到利用數字技術解决全球貧困問題時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10億人口已成功脫貧,然而仍有8億人口處在赤貧狀態。她表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赤貧人口從2.78億猛增至4.3億,幾乎翻倍。也就是說,針對貧困的全球戰爭,决定勝負的主戰場就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我非常同意剛才馬雲提到的觀點,要讓這些地區的人們成功脫貧,必須依靠數字技術。」在該地區,世界銀行的工作目標就是到2030年,每個人、每個商家、每個公共服務都將100%連接互聯網。

荷蘭馬克西馬王后則表示,為女性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一直是其關注的問題,馬雲介紹了支付寶如何以區塊鏈技術,為在香港地區工作的菲律賓女性提供跨境匯款服務,這讓她聯想到如果能有一張數字身份證,將對女性真正獲得普惠金融服務起到決定性的推動的作用:「女性的身份和需求可以被識別,還能解決金融安全問題。」

羅漢堂秘書長陳龍指出,報告的研究、撰寫到評審,體現了羅漢堂成立時立下的雙重使命:「一是理解數字技術如何幫助實現社會共同利益。其次是幫忙建立一個廣泛的研究社區,聚合共識與力量,為解決新問題提供新範式。我們想做的是社會科學開放研究的貝爾實驗室。」

羅漢堂於達沃斯發佈首份研究報告,諾貝爾獲獎者及眾多學者回應人類的技術焦慮。

數字經濟 科技 羅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