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城市大腦」將成為城市的基礎設施
由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所著的《Being Online》(《在線》一書的繁體中文版)一書近日面世。「在線」顧名思義就是指連接到互聯網,今時今日手機讓大家比以往更深地與線上世界緊扣在一起,不過手機也只是移動互聯網的開端而已,在王堅看來,互聯網會成為基礎設施,在上面流動的數據,將會成為重要的資源,通過計算提煉出價值。王堅指出,這將產生出新的經濟模式,他稱之為「計算經濟」。
九年前王堅就提出了雲技術的開發,足證他具前瞻性的眼光及想法。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也在書中的序寫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他又稱讚王堅的科學精神和堅持的態度,是一位了不起及絕對負責的技術領導者。
近來,阿里雲正在各地推進「城市大腦」項目,這背後跟互聯網、數據及計算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王堅說︰「『城市大腦』將為世界科技創新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探索平台。」
以下是王堅親自分享他對「城市大腦」的看法︰
3至4年前,我對「城市」是毫無瞭解的,當時我在想︰「雲計算如何可被城市所用?」於是我跑了很多個城市去瞭解一下,瞭解他們的問題……
「城市大腦」和「智慧城市」是截然不同的東西,都不能用蘋果比香蕉,而是蘋果比大象。其實把「Smart City」翻譯成「智慧城市」是有問題的。記得美國當年攻打伊拉克的時候用的「Smart Bomb」,那時有翻譯稱為「靈巧炸彈」。「Smart City」實際上是希望城市變得更加靈巧。而智慧城市其實是一個結果。今天智慧城市變了味道,把路燈換成LED 燈或者裝個IP攝像頭,就叫做「Smart City」,這是說不清楚的。一個城市沒有「大腦」怎麼能變得有智慧呢?
有如電網的基礎設施
「城市大腦」強調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因為城市發展的問題真的不是單靠管理者的大腦就可以解決的。以杭州為例,每天公車9,000多輛、有大約300至500條線路、7,000多個車站、每天接載300至400萬人,這麼複雜的事情,人腦無法規劃出來,這些數據都要靠機器來計算。
其實做城市管理者是很辛苦的,天天都在猜別人(所有市民)出甚麼牌,想要知道老百姓到底在幹甚麼,其實應該要有一個「城市大腦」。今天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大腦」將會成為一個城市新的基礎建設,如以往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電、水;今天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資源應該是數據。
就像打牌一樣,高手都是在猜其他人出甚麼牌,但是一個市長永遠不知道市民要打甚麼牌。每天早上大家出門,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沒有人知道,所以一定會造成堵車。利用數據規劃城市,就是要打「明」的牌,如果大家把從哪裡到哪裡的這個數據貢獻給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自然很容易解決。一個城市發展到今天,城市的居民願意把自己的數據貢獻給城市,是一種新的文明。
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城市大腦」會成為城市新的基礎建設,其意義就像過去建造城市需要修地鐵等其他基礎設施一樣。建一個交通便捷的城市聽起來很模糊,但是說要建「城市大腦」則很清楚(即通過數據、通過機器智能,優化城市資源,提供管理城市的解決方案)。中國大陸及亞洲地區的人口密度大,城市發展速度比歐美還要快,是很具潛力發展「智慧城市」的地方。
為甚麼說是基礎設施,就好像每個城市都有電網一樣,安裝好,拿了電,你怎樣用是你的事,所以說怎樣去利用數據發揚光大,全是每個城市自己的事情,這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它去做的;換句話說,其實沒有人可以替代一個城市的市長,而「城市大腦」是把市長的經驗轉化成一個城市可以用的東西,而不是去取代他。每個城市的個性怎麼體現,每個城市的數據不一樣,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一樣。「城市大腦」讓市長可借用機器智慧,去解決城市的問題。「城市大腦」實際上是城市管理者的幫手。
數據助城市進行優化
當你有新的資源——數據,可以優化其他各種資源的使用,以後這個資源使用好的話,一個城市要規劃的不是修更多的路,而是怎麼少修點路,把資源用在其他地方如公園等設施。現在的智慧城市裡沒有資源的概念,在走老舊城市的發展之路,房子愈蓋愈高,路愈修愈多,城市愈來愈大。
8月份的一期《Business week》中有張照片很有意思,展示出由1991年至今全世界的城市「長大」了多少,所有的城市的體積都是愈來愈大,但卻沒有想過怎麼讓城市體積小下來,其實就是靠優化。這個問題要由「城市大腦」來幫助解決。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城市大腦」屬於城市,不屬於阿里巴巴。其中最主要的是數據,如果要產生價值,就需要雲計算,這是最直接的幫助。更長遠來看,支付寶和信用體系等也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大腦」本身會成為一個載體,就像電網催生了很多新的產業,「城市大腦」同樣會催生很多的商業機會。我們就有機會去想一想,有了這個基礎設施,哪些東西可以改變,有哪些新的機會。
過去城市規劃實際就是在規劃地怎麼使用,以後做城市規劃,要規劃數據怎麼使用,不是規劃好了再去想數據的問題。數據是沈澱所得來的,想要每天街上的車少十分之一,一定要很多數據去計算。
舉個例子,每天機場上有多少飛機飛進來、什麼時候到,以及有多少人等等資訊,其實也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航空公司的事。這些航空交通對整個城市交通的影響很大,數據是不是應該是城市的一部分呢?但今天不是,任何人都應該考慮,你為城市貢獻了什麼?要想清楚,這個數據是屬於機器的、公司的,還是老百姓的?而要拿這個數據來幹甚麼,應該是老百姓決定。
現在的老百姓都願意把自己的器官或錢捐出來,那麼可不可以把自己從哪裡到哪裡去的數據捐出來?當每個百姓把生活的數據捐給城市時,城市的道路可以是現在的十分之一。很多設施也可以減少很多,樓也可以不用蓋得那麼高。以後城市會越來越小,為城市自身運營所需要的設施越來越少,換過來可以把人們的生活空間變得更寬廣。
數據將改變經濟模式
未來的經濟模式會出現根本的變化,由電力經濟到計算經濟的發展,大家想問題的方法都會改變。數據一定會變成產品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利用數據來讓產品賣得好一點,這裡數據並不是這個東西的一部分,但慢慢的數據就要變成產品的一部分。
又例如土地是資源,可是一塊地蓋了酒店就不能再蓋住宅,而數據,則可以用在這裡,同時又用在別的地方。就像今天城市帶動了很多產業,今天城市還沒把數據資源開放出來,開放出來以後,就會有更多人靠數據活下來。而這其實就是人工智慧。我們可以看到經濟模式將會發生一次根本性的變化。
我相信接下來十年會是一個很好的收穫季節,當互聯網、數據及雲計算的運用都穩定下來,就可以有很多發明創造的高峰。
王堅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