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網銷大不同
今年中國的「雙十一」,僅阿里零售平台透過支付寶的交易額便達9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60%。美國剛過去的感恩節,根據Adobe的資料顯示,從感恩節到網絡星期一合共五天,美國人在網購上的消費達到了110億美元(約70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了15%。一天912億相對五天703億,是很有意思的對比數字。美國人往往不理解中國整體經濟面臨增速減緩壓力之際,為甚麼消費仍能保持強勁增長?
物流暢順對網銷起了推動作用
近期,我們聽到不少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測等言論,這些都不免讓人擔心中國的消費是不是不行了?但是,從中美兩國的購物節比較、從中國老百姓的實際生活中、從大數據分析,均能看出中國消費的抗跌力強。
收入增長顯然是保持消費的基本因素。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自一四年第一季度以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連續七個季度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為高。今年首三個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為7.7%,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高0.8個百分點。隨着收入穩定增長,以及預期長遠經濟向好,愈來愈多收入轉化為實質消費,這也是造成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大,但消費較為旺盛局面的基礎因素。
新供應是釋放消費潛力的最主要動力。中國消費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主要由於有效供應不足。
中國零售業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異。美國的實體零售業經歷了將近200年的發展歷程,形成成熟的零售流通體系。中國則不同,實體零售業只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並未形成成熟、高效的全國零售體系。在中國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商品種類相對少,但價格較高的情況司空見慣。同樣,中國的製造業也未跟上消費者消費升級的步伐,致使中國遊客到外國掃貨的現象屢見不鮮。
但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推動中國零售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釋放消費潛力提供了技術保障。
「雙十一」是電商技術的高峰實驗場,今年天貓「雙十一」創下了每秒14萬宗的創建訂單高峰值,每秒8.6萬宗的網上支付高峰值。今年天貓「雙十一」的移動支付佔比達到68.7%,而美國感恩節網購的移動支付佔比在40%左右。雲計算、物聯網在電商領域的應用水平,中國亦已在全球佔有領先地位。
這為中國通過創新、調整錯配的市場供求資訊、提升有效供應,以及釋放消費潛力提供了技術保障。
從對比分析中,我們發現中國經濟雖然面臨下行壓力,但居民消費意願保持樂觀穩定,而其中以電子商務力量推動的新供應已然成為釋放消費潛力的新動力。必須繼續積極利用互聯網推動商品供應和服務創新,釋放消費潛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實現需求與供應的正循環,協助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謝周佩
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致力於研究互聯網經濟、大數據與宏觀經濟、消費流通領域等相關研究課題,對中國互聯網發展下的經濟趨勢和消費轉變有深入了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