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與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暢談人工智能機遇與挑戰

張勇(圖左二)與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暢談人工智能的機遇和挑戰。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杭州舉辦的「2023阿里巴巴羅漢堂數字經濟年會」期間,與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字經濟及社會科學研究者、企業界代表等交流人工智能AI的機遇與挑戰。張勇表示,生成式AI將給各行業帶來新機會,甚至出現現時無法想像的新崗位,而人類將比機器擁有更多的智慧,肯定覓得與人工智能及機器的和諧相處模式。

今次是繼2019年後再度舉辦「阿里巴巴羅漢堂數字經濟年會」,年會主題為「尋找正在發生的未來」,近200位來自全球學界、商界及公共領域的代表於周二(20日)齊聚杭州西子湖畔,在一連兩日的活動中暢談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與氣候韌性、複雜科學發展等全球發展議題。

張勇亦在年會的同一日向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發佈全員信,表示從9月10日起將會專職擔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專注阿里雲未來的發展,持續提升阿里雲的行業競爭力與全球競爭力。
延伸閱讀:張勇全心投入阿里雲智能集團(6月20日)

探討科技與人類社會的未來

在年會分享環節上,張勇跟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表達對科技與人類社會未來的觀點。張勇認為,人工智能為整個社會帶來全新發展,生成式AI也將給各行各業帶來新的增長機會,甚至出現一些現在完全無法想像的新崗位、新行業,就像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初,再有想像力的人也無法準確描繪出如今的圖景。

張勇說:「人工智能將無處不在,但是我相信,人類比機器擁有更多的智慧,肯定能找到與人工智能、與機器和諧相處的模式。」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ric S. Maskin暢想,未來將會誕生「人工智能諮詢公司」這一全新行業,為無法自行研發、需要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提供服務。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hristopher A. Pissarides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企業的運行方式和員工的工作模式,因此對員工進行及時培訓十分重要。

曾體驗過企業通訊軟件釘釘、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homas J. Sargent認為,包括釘釘在內的數字化工具,將是企業和員工在人工智能時代提升生產力的關鍵。他又指,數字技術是相當於中文及英文以外的另一種世界語言,這種全球共享的語言分享著共同的價值觀,如果善加使用,將會讓世界更融合。

在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chael Spence看來,人類歷史已經證明,技術的進步不會減少工作崗位的數量,反而可能會縮短工作時長,並道:「這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長期趨勢。」

立即訂閱阿里足,緊貼阿里巴巴集團最新發展動向,通過新聞故事專題文章了解創新科技電子商務及智能物興議題的嶄新趨勢。

EDM 張勇 羅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