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數學家莫毅明教授專訪: 科研與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

數學作為基礎科學,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更在人工智能(AI)等前沿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如何推動數學等基礎科學的創新、培育具有求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才,對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阿里足跡》近日訪問香港大學謝仕榮衛碧堅基金教授(數學)及數學系講座教授莫毅明,分享他成為數學家的經歷、對科研與教育的心得以及對青年科學家的培育和期望。莫教授早年求學生涯中老師的鼓勵和認可令他堅定從事數學研究,也讓他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分享和傳承知識。莫教授指出:「科學研究需要創新與靈活性,這對於推動科研界的整體進步十分重要,因此我們需要鼓勵青年科學家探索創新性研究。」他鼓勵青年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需要敢於挑戰難題,勇於創新,不畏挑戰。他相信透過社會廣泛支持例如達摩院青橙獎青年科學家成長計劃以及科研環境的不斷優化,能夠激發更多青年科學家的潛力,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莫教授致力於多複變函數論、複微分幾何及代數幾何的研究。自1980年於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以來,他的學術旅程豐富多彩,涉足包括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及法國巴黎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他在1994年回到香港,擔任香港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積極推動香港乃至全球的數學研究和人才培育。

達摩院青橙獎是為優秀中國青年科學家設立的公益性學術獎項,激勵廣大青年勇於探索科學前沿。2024年青橙獎目前開放報名,報名截止到6月28日,面向在中國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員,包括香港、澳門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青年學者,並將評選出15位獲獎者,每人可獲得100萬元人民幣獎金。同時,還將評選出30名「最具潛力獎」,每人獎勵10萬元人民幣。

以下是訪問全文。

問:能否分享您成為數學家的緣起和難忘經歷?

答:我的數學之旅起源於童年對速算的興趣,以及參與各類數學比賽的經歷。這些經歷不僅鍛鍊了我的計算能力和反應速度,也讓我認識到數學的魅力。所以我很早就立志要成為一名數學家。

在求學和研究過程中,老師和學術環境對我的影響至關重要。在大學和研究院,我遇到很多無私的老師,他們的教導、認可和鼓勵讓我在數學研究方面更為自信,令我更堅定地走在數學研究的道路上。在數學的世界裡,純粹的學術氛圍和這個「大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知識交流、傳遞以及傳承是很美好的。

問:您如何看待數學於現代社會,特別是在AI領域的作用?

答: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無處不在,尤其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領域。比如,手機程式背後有複雜的數學理論支持,醫院CT影像掃描的圖像構建涉及到傅里葉變換。自動駕駛和圖像識別中的誤差問題,往往是通過數學方法來解釋和糾正的。我從事純數學研究,儘管看似抽象,但其實為許多實際問題提供了基本方法。應用數學的研究人員往往從純數學中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AI的基礎是算法和數學。例如,神經網絡就是數學的一部分。要提高 AI 的性能,往往需要用不同的數學方法去優化。理解 AI 算法的成功與失敗,也需要深入的數學研究。我們近年在香港大學推出AI理科碩士課程,也是意在培養既懂編程又有深厚數學理論的專才。隨著跨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數學將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

問:您覺得香港的科研環境有什麼變化?

答:我1994年回到香港,在香港大學做數學研究並開始任教,當時香港的科研氛圍尚不成熟。科研環境的提升和人才的培養與政府和學校在科研上的投入及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有著緊密的關係。我1999年擔任香港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過去二十幾年,我們努力建設一個開放的學術交流平台,吸引了眾多國際頂尖科學家,同時也培養了許多本地研究人才。香港現在的科研水平已經有很大提升,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科研條件,可以結合國際與中國內地的優勢,在科技和創新領域發力。

良好的社會氣氛也十分重要。例如去年我在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頒獎活動作演講,這類的競賽和獎項不僅面向專業人士,還面向來自社會各界的數學愛好者。我覺得這種通過普及和專業層面的努力,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的方式非常好,可以提升整個社會對科學的重視和理解,改變社會風氣,讓科研成為更多人關注和支持的事業。

問:你認為培養青年科學家需要關注哪些方面?

答:青年科學家需要機會去嘗試新的方法、提出新的假設、遇到挑戰並解決問題。通過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自由,他們可以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科研領域,獲得資助(Grants)往往是研究項目得以開展的重要保障,由於需要合理運用資源,通常會有條件限制,令到許多新的研究方向,由於缺乏現有的成果記錄,一開始很難獲得確認和資助。

科學研究需要創新與靈活性,這對於推動科研界的整體進步十分重要,因此我們需要鼓勵青年科學家探索創新性研究。像達摩院青橙獎這樣為有潛力青年科學獎創辦的公益學術項目提供了探索創新性研究的自由空間,通過獎金和社會認可,鼓勵青年科學家自由探索他們感興趣的科研方向。這種支持不僅能幫助他們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還能促進社會對科研重要性的認知和支持,是支持科學創新的重要方式。

除了社會認可和科研資源,培養科研人才也需要讓他們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科學家在某些領域有特別專長,但不用特意誇張這種特殊性,讓他們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同時,教育系統需要鼓勵自由的學術氛圍和與國際交流的機會。

問:對於青年科學家,您有何寄語?

答:我希望青年科學家們可以一直保持好奇心,不斷探索未知。世界很需要科學,希望你們能夠保持對科學的熱情和對知識的追求,勇於創新,不畏挑戰。希望你們可以嘗試攻克一些比較重要的難題,嘗試新的領域。在科研的道路上,我們時常面臨困難和挫折,但正是這些經歷造就了我們的成長和進步。記住,每一次探索和嘗試,都是對未來科研之路的豐富和準備。同時,希望你們在做學問時,要寬、廣、深,有歷史感,這是成長為有大貢獻科學家的條件。

立即訂閱阿里足跡,緊貼阿里巴巴集團最新發展動向,通過新聞故事及專題文章了解創新科技、電子商務及智能物流等新興議題的嶄新趨勢

數學 莫毅明 達摩院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