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未來】王堅:「城市大腦」是城市的新基礎設施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指出,「城市大腦」是城市發展新的基礎設施。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本來是一位心理學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後來成為集團的首席技術官;加入阿里巴巴之前,他亦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擔任常務副院長。
在阿里巴巴內,大家都尊稱他為「博士」,媒體則喜歡稱他為「阿里雲之父」,無他,因為王堅正是發起阿里雲的人。儘管拿着心理學博士來做一個技術人,引起很大的爭議,備受壓力,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卻力排眾議,相信王堅。
憑馬雲的一席話,就足證王堅的地位及重要性。馬雲說︰「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問及王堅此說法,他打趣指︰「這個『不一樣』,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更好一點;二是更壞一點。」
即使王堅並不是「純正」計算機科學人員,可是從阿里雲,再到「城市大腦」,一步一步走來,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不得不承認,王堅的那份堅持及創造力,實在值得敬佩!
「城市大腦」是甚麼?用王堅的話來講,就是支持城市發展新的基礎設施,有了「城市大腦」,一個城市才真正能用數據資源優化所有其他公共資源。
阿里雲打造了人工智能ET「城市大腦」,可以提供全面影片、圖片和語音識別技術的解決方案,可應用於不同行業,幫助客戶提升效率、監控風險和降低成本。目前,ET「城市大腦」參與多個智慧城市項目,包括杭州、廣州、蘇州、貴州、澳門及馬來西亞等多地,經驗涵蓋城市交通、政務、稅務、海關及旅遊景區等多個不同範疇。
日前(7月2日及3日),「TechCrunch 國際創新峰會杭州站」在中國杭州舉行,邀請了業界人士、投資者及創業者參與其中,交流國際市場的創新及創業訊息。其中王堅也有出席活動,並與TechCrunch中國官方合作夥伴、全球領先科技媒體動點科技(TechNode)創始人盧剛,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對話,包括由王堅親自分享他對「城市大腦」的觀點、人工智能與機器智能的分別、發起「2050大會」的原因,以及他對創業創新的看法。
以下節錄了雙方精彩對話的內容︰
盧剛:「城市大腦」有沒有官方定義,甚麼叫做「城市大腦」?
王堅:沒有,「城市大腦」是大家在探索的東西。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它)和「Smart City」沒有任何關係,這是可以肯定的。
盧剛:實際上「智慧城市」就是「Smart City」,「智慧城市」(的出現)至少有10年,感覺一線、二線、三線都在提「智慧城市」,政府在重複利用或者浪費資源做同一件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你怎樣看待「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的差別?
王堅:這是對所有IT,或者做互聯網、做技術的挑戰,如果說的直截了當一點,其實「智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專心致志的去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它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的把IT的技術也好、系統也好、產品也好塞到一個城市中。「城市大腦」是要讓這個事情回歸城市本源,不是因為你有了不起的技術就可以簡單的用技術把城市變得很聰明。
如果讓我總結,今天的問題就是大家太想把自己的東西塞到一個城市中。包括無人駕駛,很少有人問這樣一個東西能不能被放到今天的城市中,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為甚麼那麼多年「智慧城市」建設最終並沒有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就和這個相關。「城市大腦」實際上是想把城市發展的本源問題找到,通過技術的創新去解決它,這是先後順序的問題。
盧剛:這樣來看「城市大腦」更像是一個城市的基礎建設,而「智慧城市」是做了很多應用,可以這樣說嗎?
王堅:對,就像一個人一樣,吃太多補藥會害死你的,今天的「智慧城市」建設有點像給人吃很多補藥,花了很多錢不見得起作用。城市今天的發展需要協調機制的發展,城市其實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最重要的事情是有需要像大腦機制的東西協調發展,才可以保證生命的靈活性、生命的久遠性。
用一句話來講是城市需要引進一個新的基礎設施,讓這個城市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就像100多年以前在城市中引進電力一樣,如果城市不引進電力今天會議都沒有辦法開。因為電給城市帶來了活力,嚴格意義上來講電也是讓這個城市變得更加聰明,但是你沒有辦法簡單的說要建一個所謂的「聰明的城市」。
王堅坦言,視「城市大腦」為一次創業,而這次的創業是需要所有人努力一起做到的。
盧剛:您說一句話我沒有讀懂,您說城市大腦不是模仿人類的人工智能,而是用機器智能解決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人工智能和機器智能差別在哪裡?
王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很多人在聽「城市大腦」的時候第一反應就覺得是模仿人的大腦,人現在還是比較傲慢的,這個傲慢會害死我們的,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叫法會害死我們的。
人工智能的叫法也是讓人類覺得太傲慢的地方。「Brain」這個詞既用在人上,也用在動物上,也用在昆蟲上,這個詞不是人類專屬的詞,只要會動的、有生命的、稍微高級的一點都有大腦。所以「City Brain」就是一個城市的大腦,和人類大腦沒有任何關係。現在大家一聽到「Brain」這個詞,就以為我們是說人類的大腦,太高看人類自身了。
一個昆蟲也是有大腦的,只不過是今天當人類創造了城市的時候,就像一個生物進化的時候,生物進化過程當中有大腦和沒有大腦是質的變化,到今天城市的進化過程當中,一個城市從沒有大腦到有大腦也會是一次巨大的飛躍,這是我表達的第一個事情。
就像一個昆蟲有大腦,會帶來動物的智能或者昆蟲的智能,城市的大腦會帶來機器的智能,因為「城市大腦」的智能是抽象的電腦帶來的智能,所以叫做機器的智能,這不是一個城市模仿一個人的智能,就像昆蟲的智能不需要模仿人的智能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大部分在講人工智能的時候,都是簡單的理解成機器要模仿人的智能,就像今天你們看到的現場機器翻譯,基本上是機器模仿人的智能,你可以叫做人工智能,但是城市進化到今天,它有它自己的智能體系的時候,我自己覺得叫做人工智能就很片面,應該叫做機器智能。
盧剛:拋開技術的角度想和您多聊幾個問題,因為您現在有兩個重要的身份,其中一個是阿里雲創始人,我們關注創業創新,如果是創始人的話,前面經過了一次創業的過程,現在「城市大腦」對您來說是怎樣的感覺?
王堅:這個很有意思,這個也反映出了阿里巴巴的創新精神。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大公司,如果說做雲計算的話,好像還沒有一個地方說他是創始人,只是說做了一個新的業務。我自己覺得很驕傲,大部分人覺得我是阿里雲的創始人,其實不是我個人,這是阿里巴巴的驕傲。當公司已經那麼大,在一個事情上還可以有創始人,這個我相信在中國不太有,全世界也不太有,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事情,超出了一般的雲計算的範疇。即使是這樣,阿里雲的意義也超出了阿里巴巴本身,是為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阿里雲畢竟還是一個公司的產品,「城市大腦」的意義在於當它提出來的時候就知道為全世界的城市提供了一個產品,用我自己的話來講,更準確的說法是為全世界的城市提供了自己的基礎設施。所以,阿里雲可以有自己的「ET城市大腦」,別的人可以在上面做更多他想做的事情。「城市大腦」對我來講真的是一次創業,這個創業不是為自己做創業,也不是在公司做創業,而實際上是為我都叫不出名字的城市創造一個東西,為他們所用,當然這個是需要所有人努力一起做到的。
盧剛:實際上在最開始做阿里雲,或者阿里雲之前,很多人會質疑你,包括你的方式,都覺得你有點偏執了,您當時很直面這些東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你做了阿里雲以後,還要做其他東西,比如城市大腦,您做的方式和之前有甚麼改變嗎?還是很偏執的讓大家跟著你指定的方向去做嗎?
王堅:我覺得偏執你自己偏執就好了,不要搞的人家也偏執。其實每個人都會偏執,我相信大部分人對他自己熱愛的東西都會認真去做,不然就不會發生。但是如果我有點做的不太對的地方或者做的好的地方,我就是把我的偏執告訴了大家,這可能是我錯的地方,其實每個人都是很偏執的,只不過你沒有講而已。
「城市大腦」也是這樣,如果你不信這個東西怎樣讓別人相信這個東西,你自己不願意花時間做這個事情,怎樣讓別人花時間做這個事情,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付出,怎樣讓別人付出?其實我覺得不是偏執,是你願意不願意付出和花時間,「城市大腦」是我會花以後所有的時間變為可能,從這個角度上的偏執,而不是花時間和人家較真,沒有意義,別人對不對、說甚麼不重要,不重要的原因不是他的意見不重要,而是他的意見不應該改變你願意不願意花10年、20年、30年,甚至畢生時間做這個事情。你的時間不應該受到別人觀點的影響,但是別人的觀點可以幫助你思考這個問題。
盧剛:你提到時間我就想到2050,你提到要付出我就想到志願者。一個月前在同一個地方王堅博士帶著所有志願者做了「2050大會」,請您為沒有參與2050的朋友介紹一下你為甚麼做2050?你說過很多遍2050是為年青人做的,因為你看到年青人現在在這個時代中,是甚麼樣的情況覺得你應該把2050做起來?
王堅:其實很簡單,當一個世界的大會,結果記者寫的都是飯局的事情,你就知道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東西,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且給年輕人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
所以,非常重要的是,這個世界面臨這麼多的挑戰,大家都知道這些挑戰最後都是年青人去解決的,不是成功人士去解決的,而社會的資源又不在年青人手中,我覺得「2050大會」最重要的出發點就是让年青人成為這個世界關注的焦點,讓年青人的想法變成世界的想法。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年青人團聚在一起,用科技解決世界發展遇到的問題,這是2050最基本的出發點。
其實能做這樣的事情,也是受到大家的鼓舞,如果沒有像盧剛這樣的人的鼓舞,這個事情不會發生的,但是發生了以後讓我還是蠻感動的,不但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可以完全用志願者的方式辦成這麼大的會議,有這麼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超出我的想像。
(編按︰「2050大會」是一個讓全世界年青人因科技而團聚的活動,讓新知和舊雨聚在一起,迸發出改變世界的新生力量。2018年5月首屆的「2050大會」由100個團聚活動提供支持,舉辦了100場新生論壇,當中包括有晨跑、足球、劇場、AI圍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盧剛:如果大家在逛展會的時候有空可以到對面博士的博悟館去逛一逛,逛完博悟館以後會更加理解博士的想法。我想問博士一個問題,你10年前做阿里雲,你看到10年以後的情況,你覺得現在創業公司或者創業者來說,他們應該做甚麼事情,真的是為未來做的。
王堅:其實我是做了一些新的事情,不見得符合大家定義創業的範疇,我只有一個建議,我覺得今天創業公司還是很具有挑戰的,就是你創造這家公司是要「Build to sell」還是「Build to last」。拿中國和美國做比較,因為我自己比較有幸,美國波士頓,是我去過最多的地方,西雅圖也是,矽谷也是。美國很遺憾的是,它的創新中心在過去從東部移到西部,在西雅圖有波音、有微軟、有星巴克、有亞馬遜,那裡很多公司社會價值是持久的,但是在矽谷,當年那麼多的好的公司,比如說做半導體的,可能今天還在這裡的就只有英特爾了,其他半導體都不在了,有太多的公司都是最後賣掉的,這個問題在中國更嚴重,很多人創業就是為了把公司賣掉。我建議大家認真想一想,你作為創業要賣還是要變成一家可以對社會產生100年影響的公司,這是有巨大的差別的。
TechCrunch在中國開這個會議還是有道理的,我相信,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做創業可以做持久的地方。在以色列可能就沒有這樣的幸運,很多以色列公司我很尊敬,無論從技術還是商業,但是可能是他們的宿命,以色列的大部分創業公司一定會賣掉,因為整個環境的問題。我覺得中國還是非常的運氣的,如果要在中國創業,你第一需要思考的是就是做持久的公司,而不是要賣掉的,這是我覺得對創業公司要講的事情。
【延伸閱讀】
【洞見未來】以技術創新 螞蟻金服持續推進「數字金融」的發展
【洞見未來】「釘釘」革新辦公管理 掀企業服務新一頁
【洞見未來】從盒馬鮮生看科技如何驅動新零售
分享